道德引领与价值塑造:民间传统文化的两大功能
发布日期: 2024-12-21    作者: 通知公告

  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全球化浪潮下的今天,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习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文化认同和文化发展上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价值观念和丰富的艺术成果,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坚实的文化自信基础。

  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不仅映射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也反映出我们灿烂辉煌的文明成就。这样的文化传承让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能深切感受到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自豪和对历史传承的尊重。在这些民间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爱、忠诚、礼仪,道家的自然和谐,以及法家的法治精神等,构成了现代社会行为的基石,为我们提供了道德指引和行为规范,这些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弘扬,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和文化自信。

  在艺术领域,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艺术创造力,也体现了我们独特的审美追求。这些艺术瑰宝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将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推陈出新,使之与时代同步,焕发出新的活力。这种创新不仅是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超越。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还能够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这种文化自信,正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前进的强大支撑。

  2018年8月,习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体现了古人对个人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的重视。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干,其“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更是深入人心,对个人的道德行为和品德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涌现了众多道德典范,如孔子、孟子、诸葛亮等,他们的思想与行为,成为后人景仰的楷模,对人们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尊为“圣人”,他提出的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尊重。他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教导我们要以仁爱之心待人。孔子还特别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和谐的基石。孟子则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们应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挥自身的善良本性。强调“天命之谓性”,指出每个人都有天赋的道德本能,只要得到恰当的培养与发展,便能成为道德高尚之人。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性,还通过诗词、戏曲、小说等多种文化形式,传承道德观念,使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接受道德的熏陶与启迪。古代诗人们通过诗词,表达了对道德观念的深刻思考与不懈追求。例如,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正义的执着追求。他的诗作《春望》中,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切。这些诗词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传递了道德的价值观念,使人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受到道德的启发与熏陶。

  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哲学智慧,倡导“和为贵”的社会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社会责任。这种和谐,并非仅仅停留于表面的和煦,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的坚实基础之上的深层次和谐。在这样的和谐社会中,冲突与矛盾得以减少,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当每个个体都能够意识到并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时,社会便能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稳定性与进步性得以双重保障。对于促进社会稳定、维护社会秩序,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中,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智慧,是文化创新的宝贵源泉,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习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民间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价值观念、独特审美情趣和艺术表达方式,为现代文化创新提供了无尽的灵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文化旅游产业可以依托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体验和了解中华文化。文化演艺产业可以通过创新表演形式和内容,将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喜爱。陕西有效地结合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数字技术在文旅中的应用,央视龙年春晚陕西西安分会场利用AR技术,创造了古今交融的体验,极大地提升了西安旅游的热度。西安大唐不夜城新增的《唐朝诡事录·西行》“实景+VR”国潮沉浸剧场,通过结合VR等前沿科技,为游客提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线下娱乐体验。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提升了艺术的表现力。推动文化产业不断推陈出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习指出:“中国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国家治理智慧。古代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不仅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也是一种国家治理的崇高目标。强调公平正义,倡导国家的资源和服务应该公平分配,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现代社会,这些传统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完善,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都需要借鉴这些古老而深刻的智慧。古代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强调政治权力来源于人民,政治的稳定和发展依赖于人民的安康和满意。这一理念在当代的政治实践中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国家治理智慧,不仅为历史上中国的国家治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指导,也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这些智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在全球化时代为全球治理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历史的长河中,更在于它能指引我们走向更加和谐、公正、繁荣的未来。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当今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几千年中华文明重拾魅力,从而体现出中国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与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