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关于村志编纂的几点思考俞富江
发布日期: 2024-12-21    作者: 通知公告

  村志以村级作为记述对象,全面记载一个村地理、历史、文化、教育、特产、风俗、人物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村志编纂是传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其资政、教化、存史的功能已被慢慢的变多的社会人士所认识。2017年12月,推出首批《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丛书》26部,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村落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为人们记住乡愁、留住乡情,为后人留下文化遗产。近年来,大多县(市、区)在完成二轮修志任务后,先后启动了部分村志的编纂工作,有的已正式出版,有的正在编纂中,大多村尚未开展此项工作。但是目前从全国总体情况去看,各地村志编纂工作发展不够平衡,村志的编修中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村委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国家整体中的一个最基层的单位。村志是记载村级范围内自然和社会诸事物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古代已有村志,但数量很少;与府、州、县志官修不同,村志大多为私修。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现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编修的旧志共有8200多种,其中乡、镇、村、里志有160种左右。但学界大多数人则认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由郞遂编纂的安徽省贵池县《杏花村志》则是我国最早的村志。新中国首轮修志和第二轮修志前期,由于村志不在国家规定必修的志书序列之内,就全国范围而言,编修村志的地方不多,远不及省、市、县志书普及,但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浙江省,也有编修村志的先例。如,江山市凤林镇白沙村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编纂出版了两部《白沙村志》(分别于1991年6月、2012年7月由学林出版社、方志出版社出版),受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之高,在村志编纂中是少有的。从2014年4月全国地方志第五次工作会议召开到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地方志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村志的编纂迎来了勃发的季节。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在与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部分代表座谈时指出:“要结合发展的新形势,加强对地方志包括部门志、行业志、专题志、乡镇村志编纂的业务指导和服务,综合运用执法检查、行政督察等手段,完善资料报送、志稿评审、质量评价、审查验收、批准出版等制度,打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民族的系列精品佳志”。2015年8月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中明白准确地提出“指导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做好志书编纂工作。”2017年5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强调:“完成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出版工作。开展旧志整理和部分有条件的镇志、村志编纂。”近年来,随着地方志事业的转型升级,由原来单纯的修志编鉴工作转化为一项文化事业,修志由省、市、县(市、区)向乡镇(街道)、社区、村延伸,加之国家对文化事业的关注和乡村文化的觉醒,编修村志正在全国各地渐渐形成热潮,村志编纂俨然已成为地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编纂村志,全方位记录本村状况及其变化,是反映乡村文明的一种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这些改革发展的实践成果、农村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演变的生动历程,县级志书,由于受篇幅、容量的限制,很难具体深刻地反映出来,而村志因其范围小、容量大可以具体地记述一个村的发展变化过程和辛勤劳动成果。详细真实地记录当地的自然风貌、人文地理、经济变革和历史轨迹,它是一个村由穷变富历程的实录,又是一部村民共同致富的图卷史诗。因此,村志是全面深刻反映我国农村发展变化的重要载体。而编修一部村志,无异于对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了一次深刻的调查研究和个案分析,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如今,农村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撤乡并村工作快速推进,一些村已高楼林立,昔日容貌已无法复原;有的村已撤并,村名已不复存在。编修一部村志,及时抢救和保存农村社会的珍贵史料势在必行。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是确保志书编纂质量的关键。因此,选聘人才是编修村志一项非常非常重要的工作。通常村志编辑人才的选聘有两个途径:村内选聘或外聘村外人员。如果本村有文化素养较高的人,尤其是业余爱好写作的乡土作家、文秘人员、退休教师和干部等,村志的编纂人员要尽量从这些人当中进行选聘。这些人既知晓村里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文历史脉络,又有较好的文字功底,同时与村民关系熟络,搜集资料方便,最适合参与村志的编修工作。如果村里确实没有能胜任修志工作的人才,那就只能外聘,最好是对修志熟悉的,并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热爱村志编纂工作的人担任编辑。但是,不论选择哪种途径,选聘编纂人员的年龄不宜过大。编修村志是耗时耗力的一项文化工程,通常编纂时间长达3—4年,如果编修人员年龄太大了,就非常有可能体力、精力跟不上。且年龄大的人大多不会使用电脑,手写志稿费时费力,修改的麻烦都会让很多老人难以坚持,最后选择放弃。村志编修大多村是第一次,编纂人员缺乏修志经验,如果考虑不周,没有从村内选聘合适人员,这对后来的资料搜集都会带来诸多不便。

  不论选聘村内人员还是村外人员,都一定要做好村志编纂人员培训工作。修志是一项政治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村志编辑队伍现在的状况来看,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培训工作。

  1.加强政治理论培训,就当前来说,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地方志工作。

  3.加强方志业务的培训。包括:地方志基础知识、资料收集工作、志书编纂方法等的培训。

  方志学的内涵极其丰富,不做必要的学习、培训,担负起村志编修工作是不可能的。通过培训,使编纂人员了解修志的原则、体裁、结构、章法、文风等各方面的要求,尽可能地让村志编纂人员对方志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了解相关修志知识的基础上,编写的初稿就会更符合志书要求,才会非常大地节省村志编辑修改志稿的时间。

  村志篇目设置是编修村志的首要工作,它是收集资料的向导,整理资料的提纲,也是编辑分工编纂的依据,主编总纂合成的纲领。科学合理设置篇目是修出高质量志书的关键。那么如何制定村志的篇目结构呢?村志既然是志,就应遵循地方志篇目设置的共同原则,符合“事以类聚,类为一志”的基础要求,做到先横后纵,横排纵述,层次分明,归属得当。但由于村级区域小、人口少、事务杂,在篇目设置和内容记述方面,村志和县志区别较大,所以村志不能机械地模仿县志篇目设置。然而,村与村在区域、人口、事务、特点等方面差别也很大,所以也不宜照搬照抄别村的篇目结构。内容决定形式,村志篇目设置应从本村的真实的情况出发,理顺村志篇目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关系,便于编纂记述。

  村志篇目结构是不是科学合理,关键是看其有无特色,没有特色的村志就会黯然失色。村志的特色包括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一要突出时代特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实施,给农业发展增强了后劲,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生事物。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税费改革、农村水电路气信以及公共人居环境、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基地建设)、村民自治、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文化下乡、农家书屋、远程教育等,在篇目设置中要尽量体现。村志门类划分不可过细,一般设章、节两个层次,少数设章、节、目三个层次。二要突出地方特色,即本村的特色。如有的村以某项专业、特产致富,有的村以地域、历史特色见长,有的村是名人故里,名声远播,有的村以自然风光著称,在共性中力求显示个性,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设置篇目时,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事物,从其他事物中独立出来,单设篇或章,采用升格法进行重点记述。标题概念要与本村事物相吻合,不可盲目模仿县志标题而造成概念外延过大。如本村只有传统的纺织手工业,家家户户均为分散地纺纱、织布,用“工业”作标题显然不妥,可写作“手工业”;农家多养鸡、养猪,有的还养羊等,标题可写作“饲养业”,若用“畜牧业”标题就过大了。因此,村志的主编应根据本村的真实的情况确立特色和重点,以此来设置篇目,力争在篇目设置上彰显出本村的特色。

  村志和县志、乡镇志一样,是区域志。区域志包括的范围广,地理、历史、气候、风物、人情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区划变迁等,可以说无所不包。县志、乡镇志是“官书”,县、乡镇一级党委政府大多有与上级对口的工作部门或机构,它们所承担的事业发展任务和开展的各项工作在志书中都应该有记述。而一个村的区域范围小,村一级组织下面没有设立部门和机构,县、乡镇志里的不少内容,村志里没有或涉及较少,因而从客观上讲,村志要少一些“官味”,多一些乡土气息。其实,村志要记载的内容很多,尤其是村里的发展演变历程和所记的村事是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生活事例,其特点是与“农”息息相关,包括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生产劳动和村民村事等,其记载的主线.农村。反映当地的村域、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土地变革。建国时期,农村房屋建筑各家各户的布局各种样式、所用材料、外部形状、内部结构可绘图标示,或选用照片。若村里原来有水井,要写明位置、井深、水深、水质及提水工具。若村上有古树,要写明名称、树龄及生长情况。村头庙宇,要记载初建朝代、建筑规模、样式、内部设计、所祀何神、碑刻和具置等。土地,要记各地块名称、面积,全村土地总面积、人均土地数、土改前后各阶层土地、宅基地占有量变动情况,可列表。也可绘置各重要时期的村域平面图。从建村、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几个阶段,展现本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的领域发生的变化。进入新时代,国家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以及农村“三大革命”等,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有些富裕起来的乡村逐步实施新村规划,新农村建设面貌焕然一新。若村庄已消失,要记述消失的时间及动迁情况。村志对旧村、新村都要进行记载。

  2.农业。突出反映村域内特色产业等。国家重视兴修水利,大力倡导民间投资兴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每个村有主业、有特色。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种类、种植方法、产量及效益等的变化。圩区村有渔业养殖,平原村有农副产品加工,山区村有林业经济、茶叶种植,生态村发展旅游服务业,除此以外还有“一村一品”国家、省级示范村。

  3.农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民糠菜半年粮,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遇到灾荒,乞讨要饭,甚至卖儿卖女,这是笼统记载。村志要通过具体事例(包括典型个例),写出当时村民的家庭收入、困难的原因和贫穷程度等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要通过衣、食、住、行及文化生活诸多方面的变化,写出村民生活水平的慢慢地提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村民都是单干,即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从1954年农村开始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走上农业合作化、集体化道路,后改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一个村是一个生产大队,一个自然村为一个生产队(大的自然村划分为几个生产队)。生产队成为村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一个生产队的村民一起劳动,生产的粮食除去公粮、销售粮、饲料、种子外,按人和工分分配,收入按工分分配,多劳多得。那时,青壮年的男劳力一天挣10分工,青壮年的女劳力一天挣8分工,男女劳力根据年龄、体力情况分为几个等级,每人每日所挣工分不同。社员辛勤劳动一年,就盼望年终分红这一天(大多数生产队一年只分红一次)。村志要详细记载分红的整个

  过程,包括分配政策、分配方案、分配结果(可列表)等。据了解,有的地方一个工(即10分工)分红只有两三角钱,能达到四五角钱就算不错了。一个劳力多的家庭能分到几百元就很满足了,一年的所有开支就全靠它。还有一部分孩子多、劳力少的家庭,辛辛苦苦劳动一年,连口粮钱都挣不到,还要倒欠生产队的,称“透支户”。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实现耕种收割机械化,劳动强度降低,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收入增加。直至现在种地不缴公粮,国家还给补贴。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住院最高可报销85%。村志按此顺序记载下来,村民在各时期的生活状况便会呈现在读者面前,“新旧社会两重天”和“村民生活慢慢地提高”的结论也就很清楚地反映出来了。

  村志所记述的范围,应以本区域为主体,超出本区域范围,但与本区域有关的人和事也在记述范围以内。如本村人到外地创业、经商、治学等,凡有所成就或有重大影响的人和事都在记述范围内。

  资料搜集是志书编纂的基础。占有大量、全面、翔实的资料,是志书编纂的先决条件。然而,由于村级档案管理疏忽,不注重资料的存档保存,可查的文字资料相对较少,这给村志资料的搜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村志资料的来源主要依赖于查阅、采访、征集和约稿。

  1.查阅。丰富翔实的村志内容来源于深入扎实的材料搜集。一是查阅本村的资料。要重视基础材料搜集,不但要利用本级的决议决定、乡规民约、年度总结、财务统计报表等很多材料,还要充分的利用各家各户特别是村里的老人保存的各类历史资料,特别是村里退下来的老干部和老先生家中珍藏的有价值的资料。不但要搜集文字资料,还要搜集有价值的图片,通过新旧图片的对比,反映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二是查寻族谱资料。族谱是重要的地方志文献资料。在制定村志篇目时就要梳理搜集村内姓氏来源及保存的族谱情况,了解本村各姓人员迁徙本地的沧桑经历、动人故事和在本地的繁衍发展状况。各主要时期姓氏和户数、人口数分年龄段统计,可列表。祖传族谱、家谱,不愿捐赠的,编纂人员可扫描、复印。三是调阅上级机关档案资料。如乡镇机关的各类报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点工作部署及相关的文件资料,县级计生、统计、发改、经贸、民政、档案、史志等部门,可以查找到村级人口普查、财务管理、地名区划、建置沿革、历史人物等有价值的资料,还可利用大量现存档案资料,千方百计查阅检索各种文献资料。

  2.采访。主要是采访村里的老人、历任村干部和专业能人等。村里老人不仅亲历了当地的发展变化,知道的事情多,而且也听到过先辈们讲述的一些触动心灵事情,这对于追述本村的历史变迁、风俗习惯、地域风情、历史掌故等很有帮助。但村里的老人年龄大、文化低、听力差,往往表述不清,甚至采访几个小时都谈不出所要的材料,费时费力、困难较大。所以,采访前要拟定好提问大纲,约定时间,告知意图,确保采访内容不偏题。历任村干部对全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工作情况相对来说比较熟悉,同时因工作的需要,与各组村民接触多、掌握的情况多。采访他们,能了解全村各个时期发展变化的情况,搜集到有一定深度的相关信息资料。专业能人主要是指当地的专业户,如办企业的、开商铺的、搞运输的、种养专业户、民间艺人、工匠等,采访他们能够搜集各行业的数据和资料。当然,编纂人员还可通过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让老人们把村里的事情讲出来,并当场做好记录。对于采访、座谈会资料,因为多数老人只是凭着记忆讲述的,有的还是先辈流传下来的,所以志书编纂人员要对这些资料做多方考证、核实,才能整理录入村志中,这样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3.征集和约稿。征集资料主要是针对在外工作的本村人员,有的是属于人物收录对象,需要对方提供个人的有关的资料;若是在外创业的企业主,还需提供企业的生产业绩情况。主要是采用向熟悉村内情况、且有一定写作能力村民约稿的方式,以减轻编辑编写工作量,但也要进行认真的核实和考证,对一些取得的专项成果和荣誉,要查看相关证书或佐证材料,以保证入志资料的真实、准确。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很难长时间坐下来去读长篇文字,而图片信息丰富对视觉有着强烈的冲击。因此,这就要求村志编辑一定要有文字与图片双重的审稿能力,力求做到图文并茂,给人以直观和真实的感受。图片运用与审定大致涉及以下四个问题。

  1.卷首彩页数量。从现已出版的一些村志来看,彩页图片一般都在30页左右,并配有文字说明。但要防止设计过于简单,有的志书就是选择了一些日常生活的图片按顺序排列了事。

  2.顺序排列。彩页图片如何排序也是一门艺术。从目前出版的部分村志情况看,编排顺序有按志书章节内容编排的,也有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顺序来编排的,都有利于读者阅读和把握图片内容,确是一种好的做法。

  3.图片、文字内容。严格遵守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关法律法规,对图片、文字进行严格审定,特别对志书刊发有关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检查工作和生活的图片一定要按照规定严格把关,防止出现政治性问题。

  4.随文插图设置。内容丰富而有条理,版面活泼而有定律,也是村级志书总体版面设计的要求。但是,从最近几年已经出版的村志情况看,几乎都采用了随文插图,尽管有的村志安排随文插图的相对较少,选材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总体上村志图片呈现主题鲜明、内涵清晰、原始感强,每幅都是乡村历史的见证者,既增添了志书的美感,又增强了志书的可读性和存史价值,起到了“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编写村志应首先考虑志书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相对于县志,村志的存史和教化作用显得更强一些,因为它的阅读对象主要是村民。既然如此,村志应当更加贴近群众,更直观、生动、形象、具体,可信、可读、可传。在村志编修中,要详个性,略共性。在体例、框架、篇目、内容等诸多方面,不要照抄照搬县、乡级或其他村级志书的做法,而是要突出本村的特色,优化篇目,简化层次。对县、乡镇志已经写得较多的内容以及历史上按照上级要求开展的活动,要略写;而对于村落的规模和变迁,村民姓氏家族的来源和发展,村民的婚姻家庭、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具有鲜明乡土特色的内容要详写。村志不但要记录村中出类拔萃的人物,还要以表格的形式尽可能地把每个普通村民家庭和村民的基本情况录入村志之中。但对于村志来说,保持资料性并不排斥资料的可读性。村民是村志的最大读者群,人们不喜欢阅读枯燥乏味的内容。因此,村志要在体现志书资料性、严谨性的同时,把本村历史上有记录价值的大事、要事写得生动活泼一些。要提倡村志在记述本村重大历史事件时,采取当事人回忆、村中长者口述等形式详细记载流传已久的“名人轶事”,在此基础上将“民间传说”单独列章,以适当的篇幅记载村中长者讲述的民间故事。这一些内容很具有故事性,一定深受村民的喜欢。如果这样,编出来的是一部既有资料保存价值,又有可读性的村志。

  村级志书要严格按照述、记、志、传、图、表、录的体裁要求编写,但不可以忽视序言、凡例、调查、专记、照片、目录、大事记、附记、附录、索引、后记等11种较为稳固和普遍的附件,力求做到综合运用,优势互补,从而强化志书的深度和精度。志书在内容的表述上,做到观点正确、资料翔实、叙事简洁、表述质朴、文风严谨、文字精炼、语言流畅。要在吸收已出版村志编纂经验的基础上讲究创新,着力在地方特色、时代特色和志书特点上做好文章,当然要严格遵守志书体例。志书编纂有严格的体例规范。2008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对地方志书的观点、体例、内容、记述、资料、行文、出版都作了具体规定,并明确要求“使用规范的现代语体文记述,不用总结报告、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教科书、论文等写法”。但在大多村志编纂中,编纂人员来源于各行各业,主要有退休干部、教师、文化工作者等,他们当中基本上没有人从事过修志工作,是“边学边干”。由于编纂人员存在业务素质上的差异,主编审稿时不可草率、马虎,要重视对标题及内容的审定、修改,删削空话、套话、重复的文字,逐一纠正不规范的词语标点、计量单位和数字表述等。只有按志书的要求编写,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社会现实,编修出高质量的志书。

  综上所述,村志作为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编纂村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乡村文化建设工程,也是乡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纂出版村志,就能把农村的发展历史,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全面真实地记录下来,使村史得以传承,既能让老一辈村民产生实实在在的根源感、存在感以及归属感,产生创造历史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又能使新一代农民受到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历史教育,使之更加热爱家乡,尊重前辈的奉献精神,继续书写新时代新农村的光辉历史。

  4岁小女孩在医院大厅角落,静静等待上厕所的爸爸,然而,直至去世,她都未等到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德甲-拜仁5-1莱比锡先赛7分领跑 拜仁3人传射建功2024年完美收官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史无前例!14小时!狂抢1064轮,三亚诞生新地王,楼面价21191元/㎡

  动点变换有关的二次函数中考线年高考题,解方程n³-125=0,别以为是送分题